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炎皇 通讯员 陈曦 邓叶 制图/易昊
迟迟不会说话,上课坐不住,敏感忧郁……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常常被家长们忽略,甚至家人会以“贵人语迟”“调皮”“矫情”等一笔带过。殊不知,这可能是孩子的神经发育或心理健康出现了障碍。
今日,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叶海森主任医师表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抑郁症是他们日常接诊中,孩子们常见的几类神经发育或心理健康问题。他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还要关注他们的神经发育和心理健康。
贵人语迟?警惕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接诊案例】
安安(化名)2岁多了,还不会喊爸爸、妈妈。老人说是贵人语迟,等安安再长大些自然就会开口说话,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3岁的安安依然口齿不清。经过检查,安安存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数说健康
“研究发现,2岁儿童中有17%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尽管有一部分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随着时间产生些许进步,但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能力仍旧落后于同龄孩子。” 叶海森说,《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上刊登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3岁至6岁儿童的语言发育障碍发病率在4%至6%之间。
【带娃需知】
语言发育迟缓,又称为儿童交流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叶海森介绍,一般来说,语言发育迟缓在幼儿2岁后才能确诊,4岁前是矫正与治疗的最佳时期。如错过这段时间,那么语言发育迟缓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心理和认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家长怎么办?叶海森说,家长要做好引导,用大人的话和孩子多沟通交流,调动孩子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语。鼓励孩子说话,如平时吃饭或者玩的时候,引导他们说出食物或玩具名称。
语言环境要统一,平时家中避免方言、普通话以及英语间杂的情况,这些往往都会导致孩子说话慢。让孩子多听些儿童类的歌曲,对于他们的语言、语感都有帮助。家长和孩子说话时要注意,声音要慢些,多注意关键字,孩子有不明白的地方多重复。
总而言之,生活中孩子出现说话晚的情况,家长不能过于忽视,别觉得是贵人语迟,可能是孩子的发育迟缓,为了鼓励孩子说话,平时积极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早说话。
就诊率仅6%,多动症早期易被误以为“淘气”
【接诊案例】
8岁的皮皮(化名)上小学二年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乱跑,影响班级秩序。回家后,他也一刻不得安宁,上蹿下跳。父母带他来到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就诊,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数说健康
湖南省脑科医院近3年来多动症就诊人次为3567人,每年呈递增趋势。
但是遗憾的是,就诊率仅为6%,平均每100个患者中只有6个左右的患者是因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来就诊的。男女比例为4~9比1。
【带娃需知】
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一般与遗传、大脑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叶海森说,这个病早期常常被家长、老师误以为是淘气,直至因活动度过高而影响学习时才会引起关注并就诊。正常情况下,儿童活泼好动或是淘气,多表现在特定的情景下,如游戏、户外活动等,在有纪律约束的场合中能自制或在要求下保持安静。而多动症患儿在各种场合中均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冲动、多动、注意力分散。
维持注意力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除以上表现,常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叶海森说,培养多动症患儿自尊自爱的情感非常重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积极有效的心理和行为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家长可使用日常计划表、减少分心物、设置可达到的目标、奖励积极行为、运用图表和清单帮助儿童聚焦在任务上等,进行一些行为治疗和环境调整。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改善多数患儿的教育和社会心理问题,3岁至16岁期间是黄金干预期,此时孩子正处于学习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行为教育,其中较大一部分将影响到成年期,行事鲁莽草率,易于与同事发生冲突,容易因冲动而经常变换工作,开车容易冲动、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等。
接纳“不完美”,与孩子共同成长
【接诊案例】
10岁的小米(化名)再次与家长发生冲突后,跑到楼顶说要跳下去,家人劝服后将其带往医院就诊。医生了解到,小米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活泼好动的他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好,常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
半年前开始,他晚上常常睡不着,白天食欲减退,人也变得敏感、忧郁,不爱交朋友了。经过心理测验与详细问诊后,小米被诊断为抑郁症。小米的父母非常吃惊,抑郁症怎么可能会发生在10岁的儿子身上?
数说健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儿童抑郁症低龄化趋势明显。每4个孩子中就可能有1个罹患抑郁症。
一项包含23万余名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调查显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2000年之前发生率约为18%,2016年之后发生率增长至26%。
【带娃需知】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心理结构不稳定,无力应对席卷而至的情绪冲击。”叶海森分析说,当外界不能及时提供支持和理解,无从宣泄的情绪会将他们淹没,导致意识行为失去控制。
引导孩子有很多种方式,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打骂都不可取。叶海森指出,即便孩子年幼,他们内心也渴望得到爱与尊重,过多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躲在大人看不到的地方,即使明知身处危险也难以发出呼救的声音。如果我们能尽早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与努力,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和正向的引导,很多情况就不会发展到难以补救的地步。
叶海森建议,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做朋友。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大人应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情绪,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如果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庸,便容易陷入强硬要求-遭到反抗-更强硬要求-渐行渐远的恶性循环。家长要学会接纳“不完美”,与孩子共同成长。
“数说健康 助力成长”系列报道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