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倒、视物重影
年轻小伙早有神经系统疾病迹象
30岁的小伙江明(化名)是湖南衡山人,因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他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开始他就非常挑食,体质瘦弱。在初中三年级(2000年)时,他曾经突然晕倒,持续十来秒后又苏醒过来,当时老师和同学都被吓坏了,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检查,除了发现乙肝外,并未发现其它异常情况。此后他又晕倒了两次,老师和爷爷奶奶担心他发生意外危险情况,勉强让他读完初三一个学期就休学在家了。江明休学后,当起了汽车修理学徒,约么十来年时间,他生活工作正常,但从2012年的酷暑的一个中午,他突然晕倒,工友们以为他中暑了,急忙把他送到当地医院,医生排出了中暑,但是找不到晕倒的原因。此后,他经常发生晕倒,并伴随有视物模糊(出现重影),逐渐发展为全身乏力、头痛、呕吐、面色发乌的状况。2015年11月30日,患者父母将他送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头部磁共振显示脑室扩大,确诊他所患为脑积水。
主治医生刘博介绍,根据江明的病史和表现,可以判断他所患为先天性交通性脑积水,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还无法根治,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排出“积水”,就会导致颅内压不断增高,使大脑受压、变薄,不但严重影响大脑功能,还可出现双侧颞部或全颅疼痛,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智力发育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排“积水”
“下水道”反复被堵塞
12月初,在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邹叔骋主任的带领下,手术组为江明开展了“排出”脑积水的常规手术:“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把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沿头颅颞部、耳后、颈部、胸部、上腹部置入体内,导管在脑室和腹腔之间建立起一个皮下隧道,使用阀门控制压力,将颅内过多的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实现自体吸收从而达到恢复颅内压和颅内脑脊液正常水平的目的。
术后江明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复查头部CT显示,脑室较术前缩小,恢复效果良好,于2015年12月25日顺利出院。患者母亲李女士介绍,出院后患者夫妻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婚姻破裂,一岁半的孩子也判给了妻子。受到疾病和离婚的双重打击,2016年5月份开始,他情绪低落,整天闷闷不乐,除了吃饭、如厕,其余时间一直躺在床上。2016年8月的一个晚上,母亲给他送去饭菜时,发现床上没了人影,于是召集家人四处寻找,通过报警,第二天终于在离家15公里的衡山大桥上找到了精疲力竭的他。
2016年8月31日,江明又因头痛、呕吐等症状再次入院,复查CT显示脑积水复发,神经外科黄红星教授、邹叔骋教授组织全科讨论,分析原因为:分流管堵塞!于是为他开展第二次简单手术,发现腹腔端分流管果然被网膜包裹从而引起堵塞。但奇怪的是,虽然疏通了分流管,但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是没有缓解,于是请普外科在腹腔镜下调整分流管至最佳位置,但令专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分流管再次被包裹,患者头痛、呕吐等症状再次复发并加重!
“入脑动心”手术
开辟脑室—心房分流新“通道”
邹叔骋主任介绍,科室再次组织全科讨论,认为虽然科室在处理脑积水方面经验丰富,能非常熟练地开展脑室—腹腔分流术,但确实有极少数患者有腹腔炎性反应出现腹腔分流管包裹的特殊体质,最终讨论决定,选择“脑室—心房”分流术来挽救这位只有30岁的年轻患者。“脑室—心房”分流术是一项“入脑动心”的手术,首先是头部手术,穿刺脑室,接分流管,经皮下隧道,通过颈部静脉,穿刺进入心房,这项手术既牵涉大脑,又连接心房,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手术能挽救这种难治性脑积水,是患者能活下去的唯一方法,但对患者和医生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016年12月11日,邹叔骋教授、刘博副教授领衔的手术组,不到一个小时顺利为患者完成手术。邹叔骋主任介绍,心房内主要为静脉回流的血液,内环境较为单一,这样就不用担心分流管会被堵住,分流管单向流动的机制也可以防止心房内血液倒流回颅内,“脑积水”顺利排入“心房”里,实现自体吸收,从而达到恢复颅内压和颅内脑脊液正常水平的目的。
术后,患者头痛、呕吐、视物重影的症状消失,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脸色也开始变得红润,精神状态良好。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同时,他也来到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