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宣教 >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知识 >
离不了?那就和平共处吧!——阳光心态应对糖尿病
作者:    日期:2016-12-14 10:14:00    点击:

“许多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那一刻,觉得自己万分倒霉,一心只想根治糖尿病,当被告知要与糖尿病终生相伴时,便充满了深深的失望和担心。尽管近年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糖尿病人的护理方法以及保健服务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糖尿病患者的精神健康障碍、心理健康障碍以及相关的功能性障碍却在不断地增加。

    其实,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大部分良性疾病来说,疾病本身并不严重,“如何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往往成为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产生的源头,所导致的慢性应激对健康造成的损害要远快于疾病本身。

    国际卫生组织预计总计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罹患糖尿病,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如此多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从心理上进行有效应对呢?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在糖尿病临床工作中发现,糖尿病的治疗结局,往往是由患者的行事哲学决定的,如何与糖尿病相伴往往会决定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因此要告诉患者,在与疾病相处时,一条路走到黑是不明智的,既然摆脱不了,不如与糖尿病艺术相处。

    第一,不要把糖尿病看作一种疾病,而视为一种状态。大部分人得了糖尿病后,最迫切的愿望是要治好或“除根”。其实,糖尿病这样的代谢病跟人自身是“同根”的,也就是个体的遗传特点决定了在某种生活状态下会发病。高热量摄入,低热量消耗,体重增加,生活工作过于劳累,情绪紧张等都会把人推到发病的边缘。其实发病与否也是人为划定的界限,在出现血糖升高之前,有些人就已经出现了高血脂,脂肪肝甚至血压高等代谢综合征的状态,而糖尿病也不过是这种状态的一部分。如果不想发展为糖尿病,就要及早把自己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调整过来。与其纠结于过没过那根糖尿病诊断线,不如痛下决心,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越健康,糖尿病的状态就越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也会越远越轻。

    第二,把糖尿病看作是一种警示,及早规范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得了糖尿病以后,会有一种既无辜又无奈的感觉,好像自己很不幸。其实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小概率的传奇”,没有必要抱怨自己的遗传素质。一旦发现自己有了糖尿病,就要冷静考虑如何终生应对。有些人因为这个“终生”而大为恼火,觉得怎么就甩不掉这个疾病呢?!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之前生活状态不良的积累在一定遗传背景下起作用的结果。与其对着疾病懊恼,不如看透疾病发生的原因,努力从调整自己上下功夫。在面对疾病时,人们可以经历疾病后的成长,疾病就像一面镜子或一座警钟,时刻提醒你:注意生活方式!注意身体健康!我们不要与疾病斗争(类似语言说太多了),而是按照疾病给我们的提示做相应的调节、调整。

   第三,用乐观辩证的观点看待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问题(不必非要看作是一种病),曾有人根据终生相随这一点把它比做是自己的宠物,还有人把它比做自己的伴侣。既然被糖尿病粘上了就无法“离婚”,不如安心相处,好好生活。与其整天吵着离又离不了,痛苦万分,不如好好面对。长期与病魔相伴的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过,他的职业是生病,写作才是业余。他认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种豁达的心态值得每位患者学习。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因素的、具有累积性、慢性、可防可治的问题。之所以界定为疾病,是因为它出现后,如果患者不加关注和相应处置,可能会发展为不良并发症。应该向患者传递一种积极心态:当疾病已经降临,无论欢喜或者悲伤,疾病就在那里,离不了,就心平气和地与糖尿病和谐共处吧!



医院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涂家冲)427号
总值班电话:0731-85232209
24小时急救:0731-85232650